今天是
期刊信息

刊名:内蒙古中医药
曾用名:动物保健
主办:内蒙古自治区中医药研究所
主管: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
ISSN:1006-0979
CN:15-1101/R
语言:中文
周期:月刊
影响因子:0.193000003695488
被引频次:109246
期刊分类:中医学
期刊热词:
护理,疗效观察,中西医结合,中西医结合治疗,护理体会,临床疗效,疗效,中药,中医药疗法,中医,

现在的位置:主页 > 综合新闻 >

着力中医药非遗保护传承发展 服务人民健康安全(2)

来源:内蒙古中医药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0-07-28 23:13

【作者】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
【摘要】中医药非遗既是中华文明的产物,也对其起到了维护和促进作用。中华文明绵延五千余年,从未中断,原因很多,而中医药非遗对中华民族的呵护则是必不

中医药非遗既是中华文明的产物,也对其起到了维护和促进作用。中华文明绵延五千余年,从未中断,原因很多,而中医药非遗对中华民族的呵护则是必不可少的因素!

毛主席于1954年指出:"对中医问题,不只是给几个人看好病的问题,而是文化遗产问题。要把中医提高到对全世界有贡献的问题。对新来的外国东西重视了,对自己本国的东西倒轻视了。看不起本国的东西,看不起中医,这种思想作风是很坏的,很恶劣的。"毛主席还强调:"思想作风上要转变,要尊重我国有悠久历史的文化遗产,看得起中医,也才能学得进去。"一个甲子又半轮过去了,今天学习毛主席这段指示,倍感亲切,尤其置身于此次严峻的抗疫战役,更有振聋发聩、醍醐灌顶之感!

2. 我国中医药非遗对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贡献

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。数千年来,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,为我们留下了数量丰富、种类繁多、分布广泛、特征各异、品质精粹的文化遗产项目。截至目前,我国已有40个国家级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(名册),有137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,认定了3068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,其中中医药国家级项目137个,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32位,已支持对38名中医药国家级传承人进行记录。"中医针灸"和"藏医药浴法"列入"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"。

中医药文化蕴涵着丰富的中国智慧、中国实践,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的浓缩,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具影响力、品牌力、实践力的门类,各地均有各具特色的中医药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。按照专业分类,我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形成了中医生命疾病认知、中医诊疗方法、中药炮制技艺、中医传统制剂方法、中医针灸、中医正骨疗法、中医养生、老字号传统中医药文化、民族医药等类别,成为承载民族精神与人类文明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,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
3. 我国中医药非遗开辟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医疗技术路线,在世界医疗领域独树一帜

中医理论体系以气一元论和阴阳、五行学说为哲学思辨模式,以整体观念为指导,以脏腑、经络和精气血津液神等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,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,理、法、方、药奇妙无穷、严谨有序;银针推拿,手段百出;本草果花,山野可采;医自民间,惠泽民间。乡村郎中、赤脚医生,尤具鲜明的中国特色,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。中医植根于中华文化和自然资源,其理论方向具有原创性,理论体系具有独特性,理论主张具有实践性。

4. 中医药非遗成为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组成部分

没有人民的健康,就没有国家的发展。中医药非遗项目,涵盖独特的卫生资源、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、具有原创优势的技术资源、优秀的文化资源、重要的生态资源。中医药非遗主动融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,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"五位一体"总体布局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。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例,中医药非遗充分发挥传统医药的独特作用,惠泽广大群众。实践表明,室内熏药、艾灸、食疗、太极拳、八段锦等传统中医方法和实践,能有效提高机体抗病能力。依托中医药非遗,积极研发用于治疗和防疫工作中的相关中成药品,为完善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》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
二、加大中医药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力度,乃刻不容缓

1. 中医药非遗保护工作重视程度有待提升

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历经10多年,中医药非遗保护随之展开,在保护制度构建、保护名录编制、人才队伍培养、重大项目建设、中医药非遗走出去等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,取得较大成绩,发挥了积极作用,但总体上看,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尚有很大差距。全国中医药非遗普查摸底、认定和保护工作任务依然很重。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十大类项目中,无论从非遗项目数量还是代表性传承人数量来看,中医药类都相对较少,这与中医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"瑰宝"很不相称。中医药非遗申报与保护工作仍很艰巨。

2. 中医药非遗传承支持力度有待加强

随着科学技术发展、大规模城市化进程,诸多中医药传统技艺逐渐被现代化生产工艺代替,个别地区对中医药非遗传承工作支持和投入不足,导致一批传统中医药非遗项目逐渐流失、传统技艺面临失传、教育科研水平降低、传承人积极性受挫、人才梯队面临断层、传统技艺创新乏力。中医药非遗传承的人才培养严重滞后,以师承教育为主的中医传承教育模式,与院校教育模式难以接轨,落入非主流教育的窘迫境地。一些中医药非遗传承人受到社会歧视,有的长期拿不到行医执照,有的陷入地下半地下困境,有的处于自生自灭状态。中医药非遗保护堪忧、传承乏力,发展更是举步维艰。

文章来源:《内蒙古中医药》 网址: http://www.nmgzyybjb.cn/zonghexinwen/2020/0728/439.html

上一篇:第二届世界中医药互联网产业大会9月在济召开
下一篇:天赋河套·一剂良方河套蒙中医药文化节暨第五